-
1947 年:环氧树脂开始用作制造基板,同时 NBS 开始研究以印刷电路技术形成线圈、电容器、电阻器等制造技术.
-
1948 年:美国正式认可印刷电路板发明用于商业用途,此后印刷电路板从军事领域开始走向大规模商用.
-
1950 年:日本公司尝试在玻璃基板上涂银作为导体,在酚醛树脂纸基板上使用铜箔作为导体,蚀刻技术开始在印刷电路制造中起到主导作用,单面 PCB 在美国开发成功并很快得到工业化应用.
-
1953 年:通信设备制造业开始重视印制电路板,采用覆铜箔纸基酚醛树脂层压板,通过化学药品溶解并除去不需要的铜箔来形成电路,这一时期腐蚀液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三氯化铁,代表产品有索尼公司制造的手提式晶体管收音机.
-
1960 年:日本公司开始大量使用 GE 基板材料,多层 PCB 开始生产,电镀贯穿孔金属化双面 PCB 也实现了大规模生产.
-
1970 年:通信行业的电子交换机开始使用 3 层的印制电路板,大型计算机也开始采用多层印制电路板,多层印制电路板由此得到快速发展。这一时期,印制电路板的导线宽度和间距不断缩小,从 0.5mm 向 0.35mm、0.2mm、0.01mm 发展,单位面积上布线密度大幅度提高,同时插入式安装技术逐渐过渡到表面贴装技术,自动装配线也开始出现.
-
1980 年:多层印制电路板逐渐代替单层板和双层板成为设计的主流,印制电路板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,成为电子系统和设备制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,推动了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等行业的高速发展.
-
1990 年代前期:印制电路板的发展经历了一段低谷时期,但 1994 年开始恢复发展,其中挠性印制电路板获得了较大的发展.
-
1995 年:松下公司开发出 Alivh(任意层间通孔)结构的 bumpcb 制造技术,标志着 PCB 开始进入 HDI 高密度互联时代.
-
1998 年:积层法印制电路板开始进入实用期,产量急剧增加,IC 元件封装形式也开始进入球栅阵列(BGA)和芯片级封装(CSP)的阶段.
-
2000 年初:PCB 变得更小、更复杂,5-6mil 线宽 / 线距已经是常规工艺,高端 PCB 板厂开始制造 3.5-4.5mil 线宽 / 线距的电路板,柔性 PCB 也变得更加普遍.